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源·财经|宏观策略月报(2025年09月)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5-09-30

源·财经宏观策略专家团队,依托于祥和研究,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深厚的行业积累,关注市场的每一次波动,为合作伙伴提供坚实的支持。秉持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致力于挖掘经济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以专业独到的视角,通过高频,精准的宏观经济解读、货币政策分析以及市场趋势预测,帮助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读懂数据的底层逻辑,做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9月2日

9.3阅兵,一次强大的战略威慑

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9月3号举行!有两点需要关注,为什么是9月3号?阅兵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专家观点

首先,选择9月3号其实是向世界宣告一件事情:中国强大起来了!世界上主要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目前就两个,一个是欧洲人搞出来的叫诺曼底登陆日,还有一个是美国人搞出来的,有两个,一个是8月15日日本投降和9月2日日本的战败官员登上美国军舰“密苏里号”投降签字。跟欧洲好的就庆祝诺曼底登陆日,跟美国好的就跟着美国庆祝,这是欧美秩序。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跟着欧美秩序走,在反法西斯胜利的过程中,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因此才进入了联合国五常,我们要有自己的纪念体系,于是定在了9月3日。

于经济来说,阅兵或者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力保障。看看旁边的印度,最近,特朗普要对印度加征25%的次级关税,以惩罚它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行为,要知道印度得益于它独特的地利位置一直是美国拉拢的对象,俄乌战争之后美国和欧盟决定对俄油禁运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是默许印度倒卖俄油赚差价的,为啥现在翻脸了?就是因为5月份那场印巴空战,印度的武器被巴铁的中国武器按在地上摩擦,这让美国发现想通过没啥军事实力的印度实现印太再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印度既然不能出现在餐桌上,就只能出现在菜单上了,于是关税大棒应声落地,这对印度经济无疑是产生巨大的冲击。没有军事实力,何谈经济发展!去看这两天,在大阅兵之际莫迪访华了!

而且,现在中国已经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外围的贸易摩擦和地缘冲突不断升级的挑战,也有内部产业升级迭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我们要通过93阅兵来向全世界展示实力,秀肌肉,告诉全世界,中国追求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只有通过军事实力对全球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才能按照我们自身的节奏发展本国经济。

9月5日

外围债市风暴 中国资产风景独好

最近,全球几个发达国家的债市又崩了!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为7月以来首次;英国5.72%,创1998年以来最高;德国和法国分别升至3.41%和4.51%,为2011年和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日本也升到了3.29%,创下了历史新高。

专家观点

当前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愈发强烈,本应该利好债市,这市场咋还反着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政府赤字和债务的飙升,也就是说各国政府的钱不够花了,像美国的国债规模已经超过了37万亿美元,而借的钱是要还的,但是当借的钱过多的时候,市场会质疑其还债能力的,于是就会要求更高的偿债利息来弥补这一部分的风险,这是推动国债利率上升的核心原因,当然还有通胀压力以及当前全球政局动荡、地缘冲突摩擦加剧导致的政府信用岌岌可危,买国债押注的就是国家信用,当这个根基被动摇,金融市场当然会重新定价风险。

当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这些国家全社会的投资、消费、刺激,都变得因为成本过高而难以为继,所以不管美联储再怎么嘴硬,未来降息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因为任何央妈,无论嘴上如何描述自己只关注通胀和就业,可是,到了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绝对是先保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弱美元周期必然开启!而如果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风暴持续演绎,那可能就不仅仅是弱美元周期这么简单,而是欧元、日元、韩元等都要走弱,甚至出现“竞争性贬值”。这将支撑人民币汇率未来的升值趋势,进而重估人民币资产的价格。

所以,现在的格局是,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重重,通胀高企,中国并无主权债务风险,地方的债务压力在加速化债,且中国却还处在一个偏通缩的环境,这就让我们拥有了大规模刺激通胀的“潜力”,短板在特定环境下反而变成了长处,所以全球对比来看,中国是有很强的确定性的,9.3阅兵又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维持稳定的底气。

这样,当美元降息周期重启,全球资本需要的将是对冲风险,人民币资产或将成为全球绝佳的一个“避风港”,而人民币汇率一旦走上升值通道,央妈“被动印钞”也将重新被激活,海量流动性或将来袭,这也会刺激中国的“通胀回归”。

9月17日

美联储降息在即 我们跟不跟?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将宣布是否降息,其实现在市场讨论的已经不是降不降的问题了,而是降多少的问题,一旦美联储降息确认,我们会跟着降吗?

专家观点

美元是全球货币的“锚”,一旦美联储降息,相当于全球的资金成本整体下降了,钱变的更便宜,资金就会寻找收益更高的地方和资产去投资,这时候资金往往会流入新兴市场,比如像中国这种经济底子好、资产价格也还没有被炒起来的地方。这个全球货币的传导机制就像一条河,美联储是上游的水库,它一开闸,下游支流的水自然会变多,但这条河中间也有堤坝、有弯道、还有控制流量的阀门,我们的央行就像那个控制阀门的人,水肯定会流过来,但流向哪儿,什么时候放,央行说了算。历史上来看,我们并不是每次立马就跟进,这除了要考虑外围的中美利差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外,关键要看国内经济是否适合降息。

国内最新的数据看,8月消费增速只有3.4%,是去年12月以来的最低,工业增加值5.2%,也是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只有0.5%,民间投资还同比下降了2.3%,这些数据反应的是总需求依旧很弱,大家依旧不太敢花钱,不太敢投资。社融方面,前8个月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了4851亿,企业也都不借钱了,对未来仍不乐观;前8个月社融增多了4.66万亿,其中4.63万亿是政府发债贡献的,就是整个社融增长的主力不是企业也不是居民,而是政府,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内生动力还没有真正恢复,钱都在财政手里,M2余额也已经达到331.98万亿,增速8.8%,就是,钱已经很多了, 这时候如果继续大水漫灌,可能不是刺激经济,而是稀释财富。

所以未来我们大概率不是全面放水而是精准滴灌。中长期政策宽松肯定是大趋势,但短期不一定立刻跟着降息,因为现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缺钱,而是钱要用到该用的地方,要是实体经济不想借钱扩大生产,银行放贷放不出去,搞全面降息很可能只是让资金在金融领域里空转,未来更可能是用一些定向工具,对资金进行更精准的引导,把钱引导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像科技,消费、制造业这些能够带动就业的领域。

9月18日

美联储降息25基点 逻辑、影响、未来?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了4.00%-4.25%之间。这是美联储9个月以来首次降息,也是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第一次降息。

专家观点

首先,本次降息的力度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虽然没有意外的惊喜,但它带有很强的拐点意义,未来1年到1年半,美联储不仅会持续降息,而且力度会比较大。美国自“新冠疫情—货币放水”以来飙高的利率,将逐步回归常态,重返低利率时代。而选择在这个时候降息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崩了,失业率反弹到了4.3%,虽然通胀率还没有回到2%的目标范围以内,但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坠落,美联储还是决定降息。当然这里面也有政治方面的压力,按照特朗普的设想,美国基准利率应该尽快回落到2%以内,明年11月要举行中期选举,特朗普急于出政绩,让共和党赢得选举。而从降息到产生效果往往需要1年时间,所以他一直逼着美联储降息。

美联储重启降息,并可能加快节奏,从影响来看,首先,这对全球资产价格构成利好,特别是像中国这种经济基础比较厚实、 国内环境相对稳定且资产价格还整体处在相对低位的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资金的潜在流入目标;第二是美联储降息后,中美利率倒挂会有所缓解,中国的货币政策腾挪空间也将加大,未来我们也会开启进一步的宽松格局,但节奏、时点可能不会同步,可以关注将在10月22日公布的最新的LPR利率;另外,由于未来一段时间,美元降息节奏大概率会快于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了一个缓慢升值阶段,贸易谈判会强化这种态势。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可能重返7以内,当然升值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双方达成贸易协议。

对于美联储未来的降息路径,今年年内,美联储至少应该还有1次25个基点的降息,但更有可能是2次每次25个基点的降息(今年美联储还有10月和12月两次议息会议)。

9月23日

三巨头再聚首,都说了啥?

9月22日,央行、证监会、金管局等部门的一把手召开了主题为“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感觉是去年924三巨头的再聚首。

专家观点

这次发布会是针对十四五的回顾和总结,一开场,央行行长就说了:发布会不涉及短期政策和对十五五的展望,但从后面的答记者问中仍透露出很多重要信号,重点看看央行和证监会。

央行潘功胜:对于”美联储降息后,央行会不会跟进降息?“潘行长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重点还是看其弦外之音:未来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立场不变,就是想降随时可以降,而且货币政策强调以我为主,兼顾内外融合,美联储降息之后的确是打开了国内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但没有必要同步跟随,而是要看国内的经济状况;另外,货币政策中会有多种工具结合起来去应用,为了释放流动性、压降融资成本不一定非要通过降息的方式,比方说央行重启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等,就是告诉市场,不用担心流动性,我们有充足的准备。

证监会吴清:A股的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经超过1/4了,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的18家提升到了24家【科技牛大势所趋】;近5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10.6万亿,比“十三五”增长超8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市场投融资越来越平衡了】;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没有提涨幅,没有提点位,但提及了波动率,这是健康牛的重要指标】;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较“十三五”末增长32%,外资持有的A股市值达到了3.4万亿【长线资金越来越多,中国资本市场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么看吴主席透露了A股最重要的三个KPI:含科量提高、波动率下降、高质量发展。

一句话总结这次发布会就是:“十四五”金融业家底更厚了,服务实体经济更准,防风险能力更强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